探司法末梢守初心 筑法治根基显担当——辽工程公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时间:2025-08-05 17:37:39编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我校“思政+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法治实践中锤炼本领、践行使命,在公法学院院团委的指导下,公法学院大学生法律协会联合阜新市司法局开展以“探司法神经末梢,筑法治中国根基”为主题的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涵盖启动仪式、七一党建专题调研、法治宣传专题活动、多地实地走访、调研成果转化等环节,80余名师生以实际行动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雄鹰广场合影。周鑫行 供图

  启动仪式明方向   法治使命薪火传

  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博雅楼隆重举行。仪式以“基层法治工作者的坚守”为切入点,展播2021年度法治人物、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副局长张彪的先进事迹——37年扎根基层,办理调解与法律援助案件3800余件,用“济弱扶贫、司法为民”的担当为团队树立了行动标杆。

  公法学院副院长李凯伟老师出席仪式并致辞。她强调:“司法行政工作是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本次实践既是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践行,更是法学学子打通‘理论-实务’壁垒的关键一课。”她勉励队员们以问题为导向,要聚焦《全国司法所工作规范》落地实效,要关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基层司法所的工作实务,在调研中锤炼“求真务实”的法治精神。

  图为李凯伟老师向实践团队致辞。周鑫行 供图

  仪式上,李凯伟向实践团队代表授旗,队旗象征着“法治使命”的传递,全体队员以热烈掌声回应这份责任,合影留念时,“探司法神经末梢,筑法治中国根基”的横幅与队员们坚定的眼神交相辉映,定格下青春与法治的约定。

  图为李凯伟老师向实践团队授旗。陈冠豪 供图

  七一党建融 实践   基层工作探寻特色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实践团队将党建与调研深度融合,李院长在雄鹰广场为团员们详解党的生日渊源,回顾党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特别强调“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鼓励大家“沉下身子、走进基层,把司法所的真实情况摸清楚、把群众的法治需求记在心”。

  实践团队从学校雄鹰广场出发,兵分多路展开调研。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基层司法所进行实地调研。赤霄普法调研队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指出:“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在院团委书记高宇带领下,队伍赴阜新市站前司法所进行调研,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在站前司法所设立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该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设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践团队深入调研基层司法所在推动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中的“毛细血管”作用,助力打通“立法-实践-反馈”的闭环。队员们参观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意见征集工作成果,了解了收集群众诉求到形成立法建议的全流程,阅读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员工作手册,跟随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进街道召开座谈会,展现司法所作为“立法直通车”在凝聚民意、汇聚民智中的重要作用,让“民主立法”的理念通过具体实践深入人心。

  图为站前司法所立法联系点 陈冠豪 供图

  青春普法行基层 法治阳光暖民心

  在法治宣传板块,法治宣传作为八五普法(《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重要实践载体,基层司法所起着重要的作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市司法局开展了关于基层司法所的“法治七进”的法治宣传专题活动(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家庭)。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实践团队成员和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进入社区和夜市普及关于电信诈骗的法律知识,进入职专校园为同学们普及什么是帮信犯罪,让法治宣传成为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基层司法所进行普法宣传活动。赤霄普法调研队供图

  团队成员收集整理司法所创新普法形式的实践,用图文结合和法治七进等方式呈现基层普法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司法所的举措既延续了八五普法“提升全民法治素养”的核心目标,也通过“七进”的精细化路径,让法治精神真正走进群众生产生活,为构建全民守法格局筑牢基础。

  深耕基层一线岗位 全景记录履职实践

  剩下的20余支小组在7月初也前往阜新市80多个司法所进行实地和线上电话访谈调研。在暑假期间,实践团队成员回到家乡生源地进行调研,覆盖15个省份的120个基层司法单位。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基层司法所进行实地调研。赤霄普法调研队供图

  调研中,队员们严格遵循“调研员统筹协调、调查员实地走访、研究员数据分析”的分工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半结构化访谈深挖社区矫正管理、法治宣传覆盖等实务细节,面向司法所工作人员及基层群众回收问卷累计1600余份,整理访谈记录60余万字,为后续研究基层司法所工作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调研成果转化 助力司法提质增效

  本次实践活动将让“纸上调研报告”变为“真正落地实效”,更以青年视角为司法服务注入新动能,践行“法治中国建设需要青年接力”的使命担当,筑牢基层法治根基。

  一是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整合多地司法所调研数据,结合照片、访谈记录等实证材料,提出针对性优质建议,为基层司法所发声,为司法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一手参考,助力基层司法服务标准化建设。

  二是以学术论文为载体,深化理论支撑。依托调研结论中的发现,结合优秀基层法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从法学、公共管理交叉视角剖析问题根源,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呼应法治思想中“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司法服务提质增效提供学理支撑。

  三是以政协提案、人大提案为抓手,推动制度完善。将访谈记录中的典型案例、问卷数据中的趋势分析转化为具体建议,通过联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提案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完善基层司法所运行机制,让调研成果成为破解障碍的“直通车”。

  青春感悟践初心   法治担当向未来

  “这次实践让我真正明白,法学生的课本不该只在教室,更在田间地头、在调解现场。”实践团队负责人周鑫行深有感触地说,“对我们而言,这是从‘纸上法条’到‘实务操作’的跨越,让我们懂得法治不是书上的条文,而是暖民心、解民忧的实践;对基层司法所来说,我们的调研或许能为破解制度困局提供青年视角,让立法建议更接地气、执法服务更贴民心。青春与法治同行,这就是我们实践的意义。”

  图为实践团队负责人周鑫行与司法所所长进行调研。周鑫行 供图

  从启动仪式的使命传承,到七一党建的精神淬炼,再到遍布各地的实地调研,公法学院学子正以青春之力探察司法末梢,用专业所长筑牢法治根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法律人的担当!